长江大保护:从“一江清水”到“一江碧水”的蜕变

元描述: 长江大保护取得重大成果,水质持续改善,生态环境显著提升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了解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最新进展,见证“一江清水”到“一江碧水”的蜕变。

吸引人的段落: 曾经的“母亲河”一度饱受污染之苦,水质下降,生态环境恶化,让人心痛。然而,近年来,一场波澜壮阔的长江大保护攻坚战正在进行,以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为理念,从源头治理、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,全面发力,力求还长江一片碧水蓝天,重现“一江清水向东流”的壮丽景象。如今,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II类,生态环境显著改善,这一喜人成果,是无数人辛勤付出、久久为功的结果,更昭示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。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长江大保护的最新进展,见证“一江清水”到“一江碧水”的蜕变,感受这场伟大工程背后的故事和力量。

长江大保护:重现“一江碧水”的壮丽画卷

长江大保护:守护母亲河的决心与行动

长江大保护是“国之大者”,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,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。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》,为长江大保护指明了方向,描绘了蓝图。

行动方案实施过半,取得阶段性成果: 评估显示,12项主要目标均达到时序要求,123项重点任务总体进展顺利。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II类,这是长江大保护取得的重大成果,也是“一江清水向东流”的生动体现。

源头治理,筑牢生态屏障: 沿江11个省市累计排查14万公里河湖岸线,查出入河排污口14万个,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,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接近80%。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300余个,1235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,建成了1769座污水处理设施。这些举措,有效控制了污染源头,为长江水质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生态修复,重塑自然之美: 生态环境部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,组织做好年度水生态监测评估,引导各地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。制定了重点湖库突发大面积水华防控和水生态失衡问题“一湖一策”工作方案,加强太湖、巢湖等重点湖库水华监测预警。同时全力配合实施长江“十年禁渔”,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,推动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。这些措施,为长江生态系统恢复注入活力,让“母亲河”重现生机。

EOD模式,撬动绿色发展: 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(EOD)模式创新,与国家开发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合作,引导金融资金精准支持攻坚战重点项目103个。EOD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。

流域联治,共护碧水清河: 长江流域各省市共签订34份跨省流域联防联控协议,强化了区域协同治理,共同守护长江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。

长江大保护:多方参与,共建美丽长江

民主监督,激发治理活力: 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,全力支持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。各民主党派中央、无党派人士深入基层、调查研究,精准把脉、建言献策,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,充分彰显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和效能。

社会参与,汇聚保护力量: 长江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,从政府到企业,从科研机构到社会组织,从公众到志愿者,每个个体都可以在保护长江的行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长江大保护:持续发力,共绘美好未来

“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II类,‘一江碧水向东流’。” 这一喜人成果,是长江大保护取得的重要阶段性胜利,但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

下一步,将按照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工作方针,保持共抓大保护的战略定力,持续用力、久久为功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。

长江大保护关键词:持续改善的水质

长江水质的改善历程

长江水质的改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经历了从“一江清水”到“一江碧水”的蜕变。

1980年代,污染加剧: 长江流域人口密集,工业发展迅速,导致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。

1990年代,治理起步: 国家开始重视长江水污染治理,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。

2000年代,治理升级: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长江水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,国家先后实施了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长江水污染防治规划。

2010年代至今,综合治理: 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,将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,推动长江水质持续改善。

长江水质的改善指标

长江水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指标:

  • 水质类别: 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II类,水质明显改善。
  • 主要污染物浓度: COD、氨氮、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,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减轻。
  • 生物多样性: 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增加,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。

长江水质的改善意义

长江水质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:

  • 保障饮用水安全: 为沿江居民提供安全、优质的饮用水。
  • 维护生态系统健康: 保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,维护生态平衡。
  •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: 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支撑。

长江大保护常见问题解答

Q1:长江大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?

A1: 长江大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主要体现在:

  • 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II类。
  • 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,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接近80%。
  • 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300余个。
  • 长江“十年禁渔”取得明显成效,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。

Q2:长江大保护面临哪些挑战?

A2: 长江大保护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:

  • 部分区域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。
  • 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。
  • 长江经济带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难度较大。

Q3:如何参与长江大保护?

A3: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长江大保护:

  • 减少生活污水排放,节约用水。
  •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,保护水环境。
  • 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,清理河道垃圾。
  • 向政府部门反映污染问题,参与监督。

Q4:长江大保护对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?

A4: 长江大保护将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,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,促进生态文明建设,为子孙后代留下“一江碧水”。

Q5:长江大保护的未来展望?

A5: 长江大保护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工作方针,持续用力、久久为功,不断提升长江生态环境质量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
Q6:如何评价长江大保护的成效?

A6: 长江大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但仍需持续努力。评价长江大保护的成效,需要综合考虑水质改善、生态修复、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多方面指标,并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。

结论:共建碧水长河,共绘美好未来

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,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,共同努力。相信只要我们坚持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的理念,持续用力、久久为功,就一定能实现“一江碧水向东流”的美好愿景,让长江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。

让我们携手共建碧水长河,共绘美好未来!